- 新亞書院誠明館二樓
- 2025年6月2日 - 2025年6月22日
- 星期一至星期六: 上午10:00 - 下午5:00
星期日: 下午1:00 - 下午5:00
藝術碩士(藝術創作)課程為中文大學藝術系研究生課程,旨在培育有志從事藝術創作之人士,課程結合藝術創作與藝術理論研習,專研範圍包括繪畫、雕塑、混合媒介、數碼媒介、中國書畫及篆刻。本年度共有四名畢業生及兩名一年級生展示其創作成果。
馮倚天「請勿跟車太貼」
面對大量資訊的湧入,我們習慣透過影像了解事件,因此對事物認知大多由「感知事物本身」轉為「以圖像來認知該事物」。不限於繪畫及攝影等媒介,它們呈現出來的圖像一方面是輔助認知事物的渠道,另一方面卻使我們停留在表象而非認識「真實」,成了理解事物本體的桎梏。
「被感知物」與「感知者」之間必然出現落差,如果單憑圖像來理解事物的全貌,後者感知的過程會因為缺乏完整資訊而出現轉換失真。亦因圖像的展示受到圖像製造者的選擇所影響,加大理解資訊的難度。
是次展覽作品取材自香港九十至千禧年代的政府宣傳廣告片截圖,透過繪畫把這些本應是影片的圖像凝固於定格的瞬間,意味著宣傳片本身的敘事性和訊息將被削減甚至被完全改變。這些圖像本應用作教育大眾以維持社會的穩定,但當這些傳遞訊息的圖像被創作者介入時,繪畫的操作使圖像脫離本身盛載的語境,開放其解讀空間,這些圖像又能被解讀作甚麼?
如今,互聯網作為主流訊息傳播渠道,身處於這個「公仔箱年代」的黃昏,我們有選擇甚麼接受形式及訊息內容的權利。難道我們對世間事物的理解不是應該愈趨廣闊而深入?對辨認事情的真偽愈來愈少疑惑嗎?誰又在操縱著我們的視野呢?
「雞蛋六隻,糖呢?兩茶匙,還有些橙皮…」家庭主婦微微托起她的眼鏡,狐疑地望向眼前的電視機。
面對如此圖像時,請勿跟車太貼。
林國鑫 「游移之身」
「游移之身」捕捉的是一種懸而未決的處境,這種持續擺盪於不確定中的存在狀態,意味着許多事情和思緒等待被安放。那些關於身體的感知、記憶的縫隙以及日常瑣碎中的細節,皆隱含著未竟的意義,就如關於「我是誰」的提問,不須勾勒清晰的輪廓;或許那曾經令人迷失的斷裂,如今不再翻湧;試著放下對自身歸屬的執著,認識到「我」不必確實地站在某個碼頭上,而是可以在游移中慢慢地生成。
本屆藝術碩士畢業展覽「游移之身」呈現藝術家林國鑫從其家庭遷移經歷所延伸的一系列創作實踐。作品靈感來自藝術家母親口述初抵香港時,隨身攜帶的兩件物品——一尊觀音與一個擂茶砵,物件所承載的精神寄託與生活習俗彼此交織,同時也反映私人物件在身份塑造過程中的作用。作品涵蓋混合媒介、裝置與流動影像,透過重新組合與再語境化生活的碎片與個體敘事,編織出一幅融合事件、記憶與想像的敘事景觀。展覽揭示記憶的斷裂與重塑,並將私人經驗延展至社會語境之中,讓過去的痕跡與流動的當下相互碰撞,開啟一場關於歸屬、距離與慾望的對話。
雷恩兒 「透明落點」
高度的可視化令行動變得明確且透明,能夠消弭含糊與矛盾。手指遵從引導運作,每個最佳落點皆可被精準運算,一目了然。本年度的藝術碩士畢業展覽「透明落點」呈獻雷恩兒的一系列新作品,媒介涵蓋油畫、裝置及錄像等。雷恩兒是次展覽以「透明」一詞作引入,延續個人實踐中關於物件「消失」和「缺席」的探討,干預日常生活中忽明忽暗的虛實狀態,物像徘徊可見與不可見之間。
急救用品、包裝紙、立方氧化鋯(假鑽石)與玻璃工業製品等紛雜而充盈的日常物件與物像在半開放的場域中被編排、安放,漸成乾癟的幽靈影像,時而模糊,時而透明。展覽借物件富饒滿實或匱乏空虛的意象,意圖探索視覺現象,指向或模糊觀者的認知習慣。
譚本希「偏轉」
在本次的藝術碩士畢業展中,譚本希再現其往來城市間透過車窗所目睹的短暫影像,如島礁分佈的南方山野,車窗外一瞥而過的廠區,以及似動非動的地平樓影,重複地來往這些市郊區域,但仍會驚喜於兩地互相交接的新鮮感。他精心搜集這些意料之外的景色,與背後不動的景物相配合,重現這些現實的片段。
事件需要顯現多少次才能被察覺?在來往中已被注目了多時。襯托事件的景物不會說話,觀察者的肉眼雖能容納事物,但需要穩定的背景,方可明示變動的軌跡。而試圖在龐雜的脈絡中,維持著細微的觀察行徑,對現實的再憶,一如在城市相連處,略施變奏。